客家粄美食介紹
粄文化在客家飲食文化中,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除了作為主食,也多被製作成正餐間的點心,攜帶方便,只要少量的食物就能填飽肚子,對勤儉的客家先民來說,生活的目的不在於享受奢華,而在於實質意義,這一特點恰恰反應在客家粄上頭。
「粄」是客家話,福佬話則稱之為「粿」。客家人喜歡利用不同的米磨成米漿,作成各式各樣的粄食,每逢喜事、新婚祝壽、拜神祈願要打紅粄(紅龜粿),在新年期間蒸來祭祖祀神的粄更是種類繁多,有甜粄、鹹甜粄、發包(一種包子型的發粄)、菜頭粄(蘿蔔糕)、芋粄等通通出籠。元宵節時客家人不時興吃元宵,而是打菜包,清明打的是「清明粄」又叫「艾粄」,掃墓時祭品中除了豬、雞(鴨)、魚三牲之外,還要有一百條「丁仔粄」,端午包粽子而不打粄,中元包粽子、打米齊粑,中秋則打芋粄,冬至則打「粄仔圓」(即湯圓),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米食就是米篩目,它是農忙時必備的點心,可以加肉絲、香菇等煮成鹹的,也可以加紅糖煮成甜的,變化多端,百吃不厭。
「粄」是客家話,福佬話則稱之為「粿」。客家人喜歡利用不同的米磨成米漿,作成各式各樣的粄食,每逢喜事、新婚祝壽、拜神祈願要打紅粄(紅龜粿),在新年期間蒸來祭祖祀神的粄更是種類繁多,有甜粄、鹹甜粄、發包(一種包子型的發粄)、菜頭粄(蘿蔔糕)、芋粄等通通出籠。元宵節時客家人不時興吃元宵,而是打菜包,清明打的是「清明粄」又叫「艾粄」,掃墓時祭品中除了豬、雞(鴨)、魚三牲之外,還要有一百條「丁仔粄」,端午包粽子而不打粄,中元包粽子、打米齊粑,中秋則打芋粄,冬至則打「粄仔圓」(即湯圓),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米食就是米篩目,它是農忙時必備的點心,可以加肉絲、香菇等煮成鹹的,也可以加紅糖煮成甜的,變化多端,百吃不厭。
客家粄─牛汶水〈漉湯粢〉
「牛汶水」的名字由來也很有文化寓意,話說源自臺灣夏日炎炎,早期許多農家會將水牛泡在河裡避暑,群牛泡水時,只露出頭與背在水面上,與客家點心中的糯米麻糬蘸黑糖水相似,故而得名。此外,「牛汶水」因為是用全糯米製成,黏黏的質感,有連結的寓意,在早期客家農村文化中,亦有祈求秧苗穩固成長,來日好收成的象徵。客家「牛汶水」的做法並不難,首先,把糯米糰搓勻,再分成小段,像搓湯圓一般,最後揉成圓扁形,中間壓一個凹窩,就是甜點中的米麻糬原型,再丟入沸水中煮熟,待浮起後,就可以撈起放入碗中,最後舀入黑糖薑汁,再加點花生粒或芝麻粒添香,就相當可口。傳統客家吃法除了加黑糖薑汁外,還有淋上滷汁的吃法,有甜的,也有鹹的,相當香醇美味。 |